暑假備課遊學ing
第二站:蘇帆海洋學堂「面海教育.夢想海洋」
◎划完獨木舟之後呢?
「划獨木舟到清水斷崖看日出」是這幾年花蓮旅遊業者推出的熱門行程。或許大多數人不知道,這活動的起源是由蘇帆文化教育藝術基金會開始,訓練、帶領一群年紀不輕自稱不老水手http://jsf.org.tw/sailor的長輩所完成的夢想與挑戰。
聽著拖鞋教授述說著「夢想海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BluwcpmUI的故事,原來是為了完成兒子划獨木舟環島的遺願;原來我們從小被灌輸許多恐海教育觀念,使得我們很少有機會體驗與享受親近海洋的樂趣,在蘇帆基金會推動的就是親近海洋的面海教育觀。
◎讓夢想連結生活中的人物
翻開康軒版五上的國語單元頁,我思考著新班級的經營開端:與孩子對話從「夢想」主題開始真是太適合了!談談蘇帆的海洋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的太平洋岸,聽聽教室中的孩子們未來兩年對自己的期待?對班級的期待?自己要努力的?可以一起努力的?
再串聯起課本第一單元沈芯菱、楊力州、齊柏林,三位人物偉大的夢想、關懷、奉獻,回到班上的小學生,希望孩子們透過課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自己身為學生的實踐與未來有更深刻的體悟。
喜歡康軒改版將第一單元(原六上)調整至五上進行教學,兩個大單元整併後我更喜歡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個核心問題來串連這七課。
◎獨木舟背後的海洋教育
今年暑假我們家終於正式加入蘇帆這個大家庭,在三天獨木舟親子營的活動中對台灣的海洋教育有了較深刻的學習與體驗。在海泳過程才有機會讓自己克服恐懼漂在深不見底的太平洋上;在划獨木舟下海時才知道最困難的是打上岸邊的碎浪、捲浪,避免船翻覆居然要前傾身入浪頭...。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吻仔魚不要吃」,但在此還是要呼籲大家,台灣東部因為黑潮經過本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卻因人類的貪婪,捕食吻仔魚(是各種魚類的小苗),造成魚類生態枯竭。
◎自然萌發的學習渴望與熱情
從台北移居花蓮很大部分是對自然的嚮往,回到自然的大格局總讓我看見自己的渺小而學習謙卑;回到自然總讓我感受生物的多樣性學習尊重與慈愛。
除了課本,我更希望孩子對生活、對環境、對真實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像;時常親近、體驗自然更希望植入孩子深處的是將來有機會萌發的生態關懷。
今年已是第六個在花蓮的暑假,帶著孩子上山下海體驗著生活的我們覺得很重要,也很幸福。升小四的阿哥已經自學會了游泳,當他划著獨木舟在太平洋海上要求要脫掉救生衣潛下海時,那無懼的渴望與熱情,令媽媽我驚嚇又驚喜。
我們不需要將他關在泳池學游泳,也不是為了那一招半式把游泳當學才藝。看見孩子保有學習的樂趣自然成長,渴望跳進大海中享受生活,這是為師、為母最樂見的事。